堯曰:20·1,原文,注釋,譯文,評析,20·2,原文,譯文,評析,20·3,原文

堯曰:20·1,原文,注釋,譯文,評析,20·2,原文,譯文,評析,20·3,原文

堯曰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較長。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寬則得眾,信則民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等。這一篇中,主要談到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即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於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論語·堯曰》作者:孔子及其弟子創作年代:春秋時期作品出處:《論語》文學體裁:文言文

20·1,原文,注釋,譯文,評析,20·2,原文,譯文,評析,20·3,原文,譯文,評析,出處,主要作者,

20·1原文堯曰(1):“咨(2)!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3)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灑蘭享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6)在帝心。朕(7)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8),善人是富。“雖有周親(9),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10),審法度(11),修廢官,四方戒捆狼姜之政行焉。興籃笑獄蒸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12)。注釋(1)堯曰:下面引號內的話是堯在禪讓帝位時給舜說的話。(2)咨:即“嘖”,感嘆詞,表示讚譽。(3)允:真誠,誠信。(4)履:這是商湯的名字。(5)玄牡:玄,黑色謂玄。牡,公牛。(6)簡:閱,這裡是知道的意思。(7)朕:我。從秦始皇起,專用作帝王自稱。(8)賚:音lài,賞賜。下面幾句是說周武王。(9)周親:至親。(10)權量:權,秤錘。指量輕重的標準。量,斗斛。指量容積的標準。(11)法度:指量長度的標準。(12)說:同“悅”,愉悅。譯文堯說:“嘖嘖!你頁地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經落在你的身上了。誠實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舜也這樣告誡過禹。(商湯)說:“我小子履謹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向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僕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來分辨、選擇。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天下萬方若有罪,都歸我一個人承擔。”周朝大封諸侯,使善人都富貴起來。(周武王)說:“我雖然有至親,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過錯,都在我一人身上。”謹慎的統一規範度量衡等器具,審查修訂各項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項被廢置了的官事,全國的政令就會通行了。恢復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家族,提拔被遺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會真心歸服了。所重視的四件事:人民、糧食、喪禮、祭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績,公平就會使百姓愉悅。評析這一大段文字,記述了從堯帝以來歷代先聖先王的遺訓,中間或許有脫落之處,銜接不起來。後來的部分里,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說是對《論語》全書中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20·2原文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采淚踏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炒辯灑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禁少拔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卻無所耗費!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評析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裡,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鑑價值。20·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譯文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評析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後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出處《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主要作者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像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譯文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子張說:“怎樣叫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卻無所耗費!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兇猛嗎?”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評析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裡,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鑑價值。20·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譯文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評析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後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出處《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主要作者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為氏,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像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糧倉)與乘田(管理牲畜)。他雖然生活貧苦,但好學上進善於取法他人,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於他知識淵博,開始授徒講學,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下移,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相關詞條

堯曰 堯曰(1):“咨(2)!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3)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4),敢用玄牡(5),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6)在帝心。朕(7)躬有罪,無以萬方;...

堯曰篇第二十 堯曰篇第二十是《論語》的第20篇。《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之體。作品名稱 堯曰篇 創作年代 春秋時期 作品出處 論語 文學體裁 語錄...

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尚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

宋張栻書《論語·堯曰》(宋張栻書《論語·堯曰》)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位於普陀山彈子岩,宋淳熙十一年(1184)刻,正書,307厘米×398厘米。張栻是南宋理學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張栻在桂期間極力傳播踐行理學思想,親書《論語·堯曰》問政一章作為座右銘。張栻的繼任者詹儀之將之鐫刻於石...

紀連海談論語: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篇 《紀連海談論語: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篇》是2019年1月1日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紀連海。內容簡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

宋張栻書《論語•堯曰》(宋張栻書《論語•堯曰》) 此展品為宋代文物。位於普陀山彈子岩,宋淳熙十一年(1184)刻,正書,307厘米×398厘米。張栻是南宋理學湖湘學派集大成者。張栻在桂期間極力傳播踐行理學思想,親書《論語•堯曰》問政一章作為座右銘。張栻的繼任者詹儀之將之鐫刻於...

堯齡 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五帝(中國上古傑出的五位部落首領)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

刑賞忠厚之至論 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滅國 滅國 滅國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miè guó,出自《論語·堯曰》,解釋是已滅亡的國家。解釋 滅國。出處 《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咨 ○~議也【國語周語】~之前訓注○諮難也【淮南脩務】周爰諮謨注○~嗟也【書堯典】帝曰~傳又【詩盪】文王曰~傳又【漢書韋賢傳】集注二見又【文選思元賦】~姤嫭之難並兮舊注○~嗟也【爾雅釋詁】○~~嗟也【論語堯曰...

咨爾 咨爾,漢語辭彙,拼音zī ěr,釋義為用於句首,表示讚嘆或祈使。解釋 表示讚嘆或祈使。出處 《論語·堯曰》:“ 堯曰:‘咨,爾舜 !天之厤數在爾躬。’” 邢昺 疏:“咨,咨嗟;爾,女也……故先咨嗟,嘆而命之。”後常以“...

堯舜陰道 《堯舜陰道》,是假託堯與舜的對話來討論房中養生的一部著作。在馬王堆出土的竹簡中有這樣一段敘述:“堯問於舜曰:‘天下孰為貴?’舜曰:‘生最貴。’堯曰:‘治生奈何?’舜曰:‘審乎陰陽。’堯曰:‘人有九竅十二節,皆設而居,...

泰而不驕 泰而不驕,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意為態度安詳舒泰卻不驕傲。釋義 態度安詳舒泰卻不驕傲。也指有地位、有權勢後不驕傲。而錶轉折。出處 1.《論語·堯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

惠而不費(漢語成語) 惠而不費,漢語成語,拼音是huì ér bù fèi,意思是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自《論語》。成語注釋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成語出處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諺語,意思是世上各處的罪過,責任在我帝王身上。注釋 朕:帝王自稱。躬:自身。出處 論語 堯曰篇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

天曆(日本村上天皇的年號) 《論語·堯曰》:“天之歷數在爾躬”。紀年 同期存在其他政權年號 天福(947年):後漢高祖劉暠的年號 大同(947年二月-九月):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年號 天祿(947年九月-951年九月):遼世宗耶律阮的年號 乾和(943年十一月-958年...

吾日三省吾身 ”(《堯曰》)演變成語 成語:三省吾身 拼音:sān xǐng wúshēn 解釋: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

不教而殺 不教而殺,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jiào ér shā,意思是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懲罰。出自《論語·堯曰》。成語解釋 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成語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成語...

瞻視 瞻視,讀音zhān shì,漢語詞語,意思是指觀看;顧盼。 中文名 瞻視 拼音 zhān shì 釋義 指觀看;顧盼 出自 《論語.堯曰》 目錄 1 解釋 2 出處 解釋 編輯 觀瞻。指外觀 觀看;顧盼。 [1] 出處 編輯 《論語.堯曰》:"...

蒙夏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

失入寧失出 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

熱門詞條

達明一派

賭博遊戲

長谷川理穗

創新

Two Steps From Hell

精誠高級中學

佐丹奴

XQ全球贏家

那些你很冒險的夢

愛因斯坦的故事

姓名配對

我家那小子

溫蒂·瑪貝爾

ZWCAD

武漢革命博物館

水轉印

Microsoft SQL Server 2012

Quick Time

美洲男籃錦標賽

南條愛乃

李沇熹

BAT

100次的哭泣

泳衣專賣店

outline

勁舞堂

醫品宗師

合歡花

相关推荐

bst365大陆投注 绿色挂钟

绿色挂钟

bst365大陆投注 MT,AT,AMT,DCT,VCT,这五款变速箱到底有什么区别?

MT,AT,AMT,DCT,VCT,这五款变速箱到底有什么区别?

bst365大陆投注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名录详情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名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