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蒙文名《十五的月亮》),是一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中外驰名的蒙古族情歌,人们都喜欢,而且都会唱。但是,细问起来,敖包是什么?敖包有什么用途?人们为什么要到敖包来相会?《敖包相会》这首歌是怎样诞生的,词曲作者是谁?就不一定都知道了。这些问题也曾经是我的问题。2012年,我来到了这首歌的诞生地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海拉尔河畔,向当地的朋友请教,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之后,我写了一首诗,叫永远的敖包相会。诗中写到:
这是天上的月亮和云彩的约会,
这是草原上雨水和海棠的依偎。
一曲深情的《敖包相会》啊,
痴迷了多少男女为爱情陶醉。
敖包是蒙语的音译,
汉语的意思是堆。
最初的敖包,就是石头堆,
茫茫大草原广袤无垠,没有参照物作为标识,
牧民用石堆当路标,判断方向的错对。
日积月累成为挺大的石堆。
后来人们在这里祭拜天地,
祈祷水草鲜美牛羊肥。
再后来,这草原上的标志堆,
便吸引了青年男女来约会,彩云与月亮依偎,
花草的馨香和风儿相随,
阿哥在耐心等待着心上的阿妹。
这古老的习俗,
传承了永远的敖包相会。
,歌曲《敖包相会》的真正诞生并迅速传播,源于一部电影和两个少数民族年轻人。1951年,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哲里木盟(今通辽)科尔沁草原长大的蒙古族青年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修饰润色后,又拿给了达斡尔族年轻作曲家通福,通福建议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随后,通福来到了他的故乡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东蒙海拉尔河一带流行的一首古老情歌《韩秀英》,他在其旋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加工,曲谱就这样诞生了。随着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歌曲《敖包相会》传遍千家万户,几十年来长盛不衰。2005年7月5日,该曲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推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
展开全文
附:
歌声背后的故事
之一《歌唱祖国》
之二《松花江上》
之三《我爱你塞北的雪》
之四《苹果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