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袋鼠的构思来自袋鼠这种动物的自卫本能——短小的前腿(“胳膊”)戴着拳击手套,同时用粗壮的后腿踢、扫或掏对手。这一姿势使人感觉袋鼠在戴着拳击手套“拳击”。
拳击袋鼠的图像至迟在1891年就为人所知,当时一部名为《战斗袋鼠杰克和伦德尔曼教授》(“Jack, the fighting Kangaroo with Professor Lendermann”)的动画出现在悉尼的一份报纸上[2]。这一图像是受到19世纪关于袋鼠戴着拳击手套与人对打的内陆探险节目启发[3]。一部1895年由马克斯·斯科拉达诺夫斯基(Max Skladanowsky(英语:Max Skladanowsky))导演的德国无声电影《拳击袋鼠》(Das Boxende Känguruh(英语:Das Boxende Känguruh))和一部1896年由比尔特·阿克雷斯(Birt Acres(英语:Birt Acres))导演的无声电影《拳击袋鼠》(The Boxing Kangaroo(英语:The Boxing Kangaroo))都表现了袋鼠与人进行拳击;而美国动画短片《The Boxing Kangaroo》(1920)、《Mickey's Kangaroo》(1935)和《Pop 'Im Pop!(英语:Pop 'Im Pop!)》(1949)更加深了拳击袋鼠在大众文化中的印象。[來源請求]
二战期间,拳击袋鼠成为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国家象征,1941年左右被喷在驻新加坡和英属马来亚的第21中队战机上,以区别于英国战机。这一做法迅速普及到其他部队,乃至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舰艇上也喷有这一图案。
1983年,拳击袋鼠作为澳大利亚成功冲击美洲杯帆船赛的象征而受到全国和全世界的瞩目,当时“澳大利亚II”号艇上悬挂着一面戴着红色拳击手套的金色袋鼠的绿旗。这条船的主人龐雅倫(Alan Bond)拥有这一图像并授权批量生产。然后这一图像就由澳大利亚奥委会买下,作为代表澳大利亚代表队、在学校中推广体育和公平竞技的吉祥物[4][5]。